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保富法》与《心相篇》 |
书名: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保富法》与《心相篇》
基本信息:
作者:聂云台 陈抟 著 钟茂森讲解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144页
定价:10.00元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版本:第1 版
装帧:平装
开本: 1/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最佳读本!
如何获得并保有财富?如何修炼出庄严相好?
钟茂森博士扎根教育和改造命运的经典演讲!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是《保富法》《心相篇》两部古代著作的合集。《保富法》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所作。此书写于1942 至1943 年间,聂云台将自己一生所见所闻的官宦家族盛衰实例,与历史的经验教训相融合,阐明了获得财富与保住财富的方法。《心相篇》为宋朝初年的道家传人陈抟所著,用一百多句话,揭示了相与心,也就是行为结果与存心之间的因果关系,阐发了事相吉凶与心念善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两部著作虽然距今年代较远,但谈论的问题仍然是现今人人关心的切身问题:如何获得和保有财富?如何庄严自己的身相?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手册,它告诉我们如何从根本上如理如法地获得和保有财富以及修炼出端正相好。
作者简介:
聂云台(1880—1953),名其杰,号云台,湖南衡阳人,曾国藩的外孙。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小女儿。聂云台十四岁中秀才,随即学习英语、电气、化学工程等新学科,后赴美留学。回国后,大半生致力于经营近代企业。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成为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一书写于1942到1943年,他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记入书中,目的在于告诉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有财富”,避免重蹈贪财者的覆辙。
陈抟(871—989),号希夷先生,四川普州(今四川安岳)人,五代宋初时的道教思想家。陈抟把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与儒家修养融为一体,对宋代理学有很大影响。
《心相篇》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讲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转了相也跟着转。我们学这篇,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观照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学的是如何修心,这就抓住了改造命运的根本。
钟茂森 1973年生于广州。199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后在美任教,获美国政府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科研人才”绿卡。2003年赴澳州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2006年受聘任厦门大学金融系首席教授。后辞去薪职,开始终生力行和弘扬中华文化,备受学人尊敬,出版有《细读弟子规》等。
精彩文摘:
我小时候长辈们就告诉我,一个人命运是由五个方面决定,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命当然是你天生的命;其次是运,大运、小运、流年运,这是运;风水是你祖先的坟地;这三者你改不了,可是,四积阴德,五读书,这两条你能做。你积阴德就可以改造命运,也能改变风水,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你能够改相,风水也是相。五读书,就是读圣贤书,学习了圣贤教育, 知道了伦理道德因果,你就知道如何做人,断恶修善,你就能够改造命运,所以教育是何等重要。
钟茂森
造物忌才,尤忌财;两者兼而备之, 而又非其定分之所固有,则立致奇祸。造物之鉴人也,为善者, 欲其不令人知;为不善者,欲其令人知。为善不令人知,阴德是也, 故食报必丰。
盖以今世之人,大抵不知幽明之理,故生时所做之事,欲富己而贫人,贵己而贱人,寿己而夭人,一切杀盗淫妄等十恶大罪,无不放胆为之。大抵不知因果规律,亦大可怜矣!
丁福保
《大学》上说: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幸福很大; 所以发财便会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
聂云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聂云台,陈抟著.—北京:世界
知识出版社,2015.1
ISBN 978-7-5012-4781-3
I.①人… II.①聂…②陈…III. ①人生哲学—通俗读物
IV. ①B821-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73756号
节选钟茂森博士《心相篇》研习报告
世间人都希望有福,这个福是从心地产生,在我们的相上就显现出来,所以一般会看相的人就会懂得哪种人有福,哪种人福薄。其实福厚或者福薄,相上只是显现出来,根源在我们的心地,存心仁厚就自然感得厚福,存心刻薄面相也就薄了。宋朝初年有一位道家祖师陈希夷,他写了一篇《心相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福德、福相从心生的道理。
陈希夷的原名叫陈抟,他是五代末宋初的一位道家的隐士。他在少年时期就无心于功名,发了出世隐居的心,隐居在华山二十多年,在此之前他隐居武当山,相传活了一百多岁。他对于道家的学问可以说是精通,尤其是对《周易》和相学真的是研究得非常透彻。他的学问对后来的理学大师们也有很大的影响,像周敦颐、邵康节,这些都是私淑他的弟子。宋太宗对他的学问非常重视,就赐他号叫希夷先生。陈希夷先生所作的这篇《心相篇》,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这篇文字不长,总共只有一千三百零四个字,一百一十七句,可是它把相学的纲要都给点出来了。它的总纲就是《心相篇》的头两句话以及末后两句话:“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这一头一尾两句,开头是提纲挈领,末后是总结,把整个相学的宗要给我们点出来。它不是一种宿命论,而是告诉我们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转,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就变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所以这篇《心相篇》,虽然是道家的文章,但是我们也要把它当作立德修身的很好的参考借鉴。古来陈希夷的《心相篇》几乎是与《感应篇》、《阴骘文》相提并论的,有助于我们修身立德的佳作。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这篇《心相篇》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转了相也跟着转。我们学了这篇之后,当然目的不是为了学看相,我们对于算命、算卦、看相这些知道它有,但是不追求,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只在表相上看,我们学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是抓住根源、抓住根本。我们不希求世间任何名闻利养、功名富贵,我们学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观照我们的内心。有时候观照内心不容易,所以借助相上来观察,这就很容易做到内省的功夫,帮助我们自己断恶修善。这是很好的扎根教育,同时也可以用它来择友、观人,看看哪些人是善知识,我们应当亲近,哪些人心地不善,我们要远离,所谓亲贤远佞,“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用这个来作为镜子,对照一下,知道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所以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们简单地学习一遍,心里有了一个善恶的标准,也就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们的命运了。
上一个:书名:《心解西游》 |
下一个:蔡礼旭老师:《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